【本報台北訊】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昨天參加「學思達」亞洲年會時強調,出生在菲律賓、印度、孟加拉的孩子,雖然貧窮、民主不完整、社會不穩定,也沒有台灣的文明環境,但因為英語是他們的母語,「當他想努力時,可以在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,直接學到哈佛大學的課程,因為世界已經是一個完全的平台」。
賴潤國 (學思達亞洲年會志工) / 攝
嚴長壽認為,現在的教育已經沒有界線,學習也不是課堂上的學習,而是充分利用網路,把孩子帶到不同的國家,瞭解、學習、參與世界的變化,台灣必須思考,用更跨領域的環境改變教育,「下一個未來,是看我們今天用什麼方式來教育下一代」。
「台灣的教育已經面臨接近停滯的狀況。」嚴長壽表示出,國內也有許多老師花了很多精力,努力在教學現場「翻轉」,但仍是單槍匹馬,非常煎熬,他提醒教育部,「這樣優秀的老師,不應該只在一間學校服務,應該讓他有更好的空間和資源,因為我們都是外行人,教育改革必須靠這些老師」。
「我終於知道為什麼自己書讀得不好,因為沒有遇到像張輝誠這樣的好老師。」嚴長壽希望教育部盡量讓體制外的實驗教育成長,只有體制外的教育成長,優秀的老師被支持,甚至成為一個研究團隊,走向台灣每一個角落,才有機會產生更多具體的翻轉力量。
不要填鴨教育 張輝誠創學思達
「學思達」教學社群昨、今在台北舉行亞洲年會,包括教育部長潘文忠、嚴長壽、學思達亞洲年會主席張輝誠與亞洲各地的種子教師與會。
潘文忠指出,過去教育部的做法,常流於僵化、制式的研習,一○七年課綱中的「自發、互動、共好」,正呼應學思達的精神,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,他期許老師要不斷思考的教學方法,讓不同差異的孩子,都被照顧到。
「以前最痛苦的就是國中、高中的六年,我當老師後,不能再去殘害以前的張輝誠。」二十年前,中山女高教師張輝誠自創「學思達」教學法,訓練學生自學、獨立思考、表達,他花了十五年,終於打造出「學思達」,讓學生和家長有機會,在體制內選擇有別於填鴨教育的學習方式。
在太太的建議下,他開始推廣「隨時開放教室」,三年來,培育超過六十位開放教室教師,橫跨台灣、香港、馬來西亞、新加坡及越南等地,第一間學思達專班於去年九月在中山女高成立。張輝誠期許十年後,全台灣有六百二十五間隨時開放教室,讓台灣成為全世界教育觀摩取經之地。
嚴長壽教育觀
「台灣的教育已經面臨接近停滯的狀況。」嚴長壽表示出,國內也有許多老師花了很多精力,努力在教學現場「翻轉」,但仍是單槍匹馬,非常煎熬,他提醒教育部,「這樣優秀的老師,不應該只在一間學校服務,應該讓他有更好的空間和資源,因為我們都是外行人,教育改革必須靠這些老師」。
「我終於知道為什麼自己書讀得不好,因為沒有遇到像張輝誠這樣的好老師。」嚴長壽希望教育部盡量讓體制外的實驗教育成長,只有體制外的教育成長,優秀的老師被支持,甚至成為一個研究團隊,走向台灣每一個角落,才有機會產生更多具體的翻轉力量。
不要填鴨教育 張輝誠創學思達
「學思達」教學社群昨、今在台北舉行亞洲年會,包括教育部長潘文忠、嚴長壽、學思達亞洲年會主席張輝誠與亞洲各地的種子教師與會。
潘文忠指出,過去教育部的做法,常流於僵化、制式的研習,一○七年課綱中的「自發、互動、共好」,正呼應學思達的精神,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,他期許老師要不斷思考的教學方法,讓不同差異的孩子,都被照顧到。
「以前最痛苦的就是國中、高中的六年,我當老師後,不能再去殘害以前的張輝誠。」二十年前,中山女高教師張輝誠自創「學思達」教學法,訓練學生自學、獨立思考、表達,他花了十五年,終於打造出「學思達」,讓學生和家長有機會,在體制內選擇有別於填鴨教育的學習方式。
在太太的建議下,他開始推廣「隨時開放教室」,三年來,培育超過六十位開放教室教師,橫跨台灣、香港、馬來西亞、新加坡及越南等地,第一間學思達專班於去年九月在中山女高成立。張輝誠期許十年後,全台灣有六百二十五間隨時開放教室,讓台灣成為全世界教育觀摩取經之地。
嚴長壽教育觀
- 教育工作者若一味堅持標準答案,容易變得偏執,扼殺學生創意。
- 老師更重要的工作,是從考卷堆中抬起頭,好好觀察學生、協助孩子探索自我,從旁發覺他的天賦。
- 教育不是裝滿一壺水,是點亮每個孩子心中的蠟燭,讓他發光發亮。
- 真正的好老師,不必什麼都最棒,但他要能鼓勵學生,幫學生找到最棒的解答。
- 國際觀是種心態,不僅要能接觸國際資訊,還要能與世界連貫。
- 學校應該讓學生能夠依照興趣,排列組合想學的東西,由被動、無方向的學習,轉換為有目的、有意向的學習。